原标题:大学管理“中学化”引热议,结果导向始终是评价的终极标准
高校组建家长群、给家长寄成绩单、学生未经允许不准出校门……近年来,一些高校的新校规屡屡引发社会对于高校管理“中学化”的讨论。不少大学生吐槽自己被“圈养”;受访高校老师则表示,这是为解决部分大学生缺乏自律性和责任心的无奈之举。“学生上课迟到早退、生活作息紊乱、专业课程挂科等情况屡见不鲜。学校推行卫生检查、早操、熄灯等举措,初衷是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与学习习惯,增强其身体素质,解决学生自觉性不足的问题。”(新华网)
所谓大学管理“中学化”,这一说法本身,就暗含有“看不上”“不认可”之意。更为中性的表述,其实可以是“较真化管理”“精细化管理”。当然了,无论是采取何种概念措辞,其实质都是一样的。那就是,某些大学一改以往的“宽松”“放养”姿态,重新强化了自身“监护式”“大家长式”的角色。在学生层面,对此最直接的感受就是,“被盯着、被管着”“束手束脚”“压力山大”……
其实从逻辑上讲,高校管理者自然也是乐得清闲,少管点还省事。只是很遗憾,一些学校在实践中发现,“想放手却放不掉”。现实中,校园场景内“给点阳光就灿烂,给点雨露就泛滥”的情况不在少数。其不仅是自我放飞的问题,在很大程度上,更是关乎学风校风的大事。常言道“环境育人”,宽松的环境彼此方便、活力满满,但是“失序的环境”,就是另一回事了。很多时候,在宽松与失序之间,一些学校的管理者并不能精准地掌握这个度,所以稳妥起见,宁可收紧一点。
但,收紧“禁”到什么程度,其实也很微妙。一些高校搞“出早操”“晚自习”“抓考勤”,尚且还说得通。而还有些学校,甚至“要求父母打电话才能请假”“每两个月要通知家长考勤结果”,凡此种种,或许就有些过犹不及了。大学生们,一般都是成年人了,自己对自己负责,高校在设计自己的“严管”制度时,还是要基于这一大前提才是。大学管理“中学化”,尽管是一副“为你好”的道德腔调,可若是自一开始就让学生反感、反弹,一切又从何谈起呢?
无论是何种力度、何种手段的管理,其初衷都不是校方宣示存在感,而是为了助力学生更好地成长。明乎此,再来看大学管理“中学化”,或许就会有不同的心境了吧。学校管理得严不严、细不细,最终回归到“育人成果”的维度去检视。就此来说,更多坚持结果导向,很多问题或许就有了答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