7月1日消息,经合组织(OECD)和欧盟委员会(European Commission)联合研制的《赋能学习者迎接AI时代:小学和中学教育AI素养框架》(AILit Framework)》(Empowering learners for the age of AI: An AI literacy framework for primary and secondary education)草案在今年5月正式发布。该框架从与AI互动、用AI创作、驾驭AI和设计AI 四个维度,为中小学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学习者AI素养框架。
四个维度包括:
与AI互动,要求学习者不仅要理解AI的基本工作原理,还要学会批判性地思考AI所提供的信息,理解人与AI的共生关系。
用AI创作,是指学习者与AI合作进行创意表达或创造性问题解决。
驾驭AI,是指学习者有意识地选择如何让AI支持和增强人类工作。
设计AI,是指学习者通过实践探索AI系统的工作原理,并尝试设计简单的AI模型或解决方案。
该框架将上述四大领域具体化为具体的能力,共22种,每个能力代表一个学习期望,是知识、技能和态度的结合。
与AI互动需要七大能力:
一是能使用AI的不同场景;
学习者识别日常工具和系统中的AI,理解AI的内容推荐和自适应学习机制。
二是能批判性审视AI输出的结果;
学习者会批判性地评估AI生成内容的准确性和公正性,认识到AI可能会生成错误信息或有偏见的输出。
三是探讨预测性AI系统如何提供可以告知和限制视角的建议
学习者探讨AI如何使用数据模式提供建议(例如,观看、购买或阅读的内容),并考虑这些建议如何支持学习或决策,以及如何强化狭隘观点或偏见。
四是能够阐明AI系统可能放大社会偏见的机制
学习者调查AI系统(如面部识别或招聘算法)如何反映人类决策和数据,并识别数据或设计中的偏见如何导致不同群体的不公平结果。
五是能理解AI系统对能源和自然资源的消耗
学习者探讨AI的环境影响,包括其能源和数据基础设施,并考虑负责任的设计和使用如何支持可持续性。
六是分析使用AI系统是否符合伦理原则和人类价值观
当AI被用于公共空间监控或内容创作时,隐私保护、知识产权等伦理问题凸显,学习者要能反思这种技术的使用是否恰当、有益或可能带来的危害。
七是要理解AI的技术能力和使用限度
学习者探讨AI的优缺点如何影响其在社会中的应用。
用AI创作需要的五大能力如下:
一是利用AI系统探索新的视角和方法,以扩展原始想法
学习者利用AI实验,以拓展思维,生成新想法或考虑不同的观点。他们对最终内容负责,同时让AI支持他们的创造过程。
二是跨模态可视化,让AI在协作中重构表达
学习者尝试不同格式(文本、图像、音乐等)下的AI工具,输出有意义的产品或解决方案。
三是与生成式AI协作,获取反馈、优化结果并反思思维过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