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标题:多地普高录取率超70%:越来越多的孩子上高中,中职的路在何方?
去年,一个历史性的数字诞生了:全国超过六成的初中毕业生走进普通高中校园。普高招生人数首次突破千万大关,达到1036.20万人。而在合肥、济宁、深圳等地,普高录取率已突破70%甚至接近80%。
当我翻开教育统计公报,看到这些数字,不禁想起二十年前的情景。2001年,全国仅有三成初中毕业生能进入普高。如今,这个比例翻了一番。各地仍在持续扩建高中,增加学位,仿佛一股不可逆转的潮流。
教育焦虑的缓解与转移
“终于不用为孩子上不了普高而失眠了。”一位山东家长在采访中的话道出了无数家庭的心声。普高学位的扩增确实缓解了曾经的“普职分流焦虑”,但这是否意味着问题得到了根本解决?
厦门大学丁长发教授点出了关键:多措并举下,不仅传统普高在扩招,很多中专也开始招综合高中班。这种“职普融通”的模式正在多地试点,济宁就有15所这样的学校。
中职教育的十字路口
当普高学位持续扩张,一个尖锐的问题浮出水面:中职教育将走向何方?
曾经,我们担心的是普职分流带来的过早定位;如今,我们可能需要担心中职教育的存在价值。当七成以上的学生进入普高,中职学校是否只能接收“剩余”的三成?这会不会形成新的教育分层?
我走访过一些中职学校,看到过真正优秀的职业教育如何改变学生命运。但也见过缺乏资源、信心和方向的职业学校,在普高扩张的浪潮中艰难求生。
中职的未来:不止是“备份”选项
当中职教育站在十字路口,或许它需要的不是被怜悯,而是重新定位。
在德国,双元制职业教育不是“失败者”的选择,而是高质量的教育路径。我们的中职教育是否也能找到这样的自信?
职普融通提供了一个思路:打破普高与中职的壁垒,让学生有更多选择与转换空间。但这需要课程体系、评价标准、社会观念的全方位变革。
结语:每一个孩子都值得被看见
普高扩招缓解了当下的焦虑,但教育公平与质量的追求永无止境。当我们为六成、七成的普高录取率欣喜时,也不要忘记思考:我们为剩下的三成孩子准备了什么样的教育?
教育的终极目标不是分流,而是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发现自己的光芒,无论他走在哪条道路上。